中国别名最多的传统节日
中国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,随着时代的变迁,历史的更替,在这其中诞生了很多节日,也有一些重要的节日随着时代的变更产生了很多的别称,那么你知道中国别名最多的传统节日是哪个吗?如果你不是很了解,那么就通过此篇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来获知吧!
中国别名最多的传统节日
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,据悉保加利亚传统节日大斋节、三月节,民众举行烈火仪式庆祝传统节日“mesni zagovezni”,人们用烈火驱赶恶灵。那么你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吗?知道中国别名最多的传统节日吗?
声明:图片由网友上传,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,敬请告知删除!
一、中国别名之最的传统节日——端午节
端午节别名有二十多个,是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,据悉端午节又叫端五节、端阳节、重五节、重午节、天中节、夏节、五月节、菖节、蒲节、菖蒲节、龙舟节、浴兰节、粽子节、午日节、女儿节、地腊节、诗人节、龙日、午日、灯节等。
01、端阳节
根据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,因仲夏登高,顺阳在上,五月正是仲夏,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,故称五月初五为“端阳节”。
02、天中节
中国古人认为,五月五日时,阳重入中天,故称这一天为“天中节”。
03、解粽节
古人端午吃棕时,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、长者为胜的游戏,故又有“解粽节”之称。
04、女儿节
明沈榜《宛署杂记》:“五月女儿节,系端午索,戴艾叶,五毒灵符。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,饰小闺女,尽态极妍。出嫁女亦各归宁。因呼为女儿节。”,也就是出嫁女归宁的节日,这是第一种说法。而第二种说法是为纪念杰出女政治家武则天。
05、重午节
其中的“午”,属十二支,农历五月为午月,五、午同音,五、五相重,故端午节又名“重午节”或“重五节”,有些地方也叫“五月节”。
06、浴兰节
因为端午时值仲夏,是皮肤病多发季节,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。汉代《大戴礼》云:“午日以兰汤沐浴”。
07、菖蒲节
中国古人认为“重午”是犯禁忌的日子,此时五毒尽出,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,如在门上悬挂菖蒲、艾叶等,故端午节也称“菖蒲节”。
二、中国别名最多的传统节日第二名——春节
春节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,是能够突出中国特色的一个节日,人们将岁末年初的过度时节称为“过年”。春节也是一年当中一个新的开始,也是第一个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。
在中国历史中,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别称。
01、在先秦时叫“上日”、“元日”、“改岁”、“献岁”等;
02、到了两汉时期,又被叫为“三朝”、“岁旦”、“正旦”、“正日”;
03、魏晋南北朝时称为“元辰”、“元日”、“元首”、“岁朝”、“岁首”等;
04、到了唐宋元明,则称为“元旦”、“元”、“岁日”、“新正”、“新元”等;
05、而清代,一直叫“元旦”或“元日”。
三、中国别名最多的传统节日第三名——中秋节
中秋节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,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,中秋节又称月夕、秋节、仲秋节、八月节、八月会、追月节、玩月节、拜月节、女儿节或团圆节。
01、因节期在八月十五,所以称“八月节”、“八月半”;
02、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“月”进行的,所以又俗称“月节”“月夕”;
03、中秋节月亮圆满,象征团圆,因而又叫“团圆节”;
04、在唐朝,中秋节还被称为“端正月”。
四、中国别名最多的传统节日第四名——清明节
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,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自然节气点,也是传统节日,是人们进行扫墓祭祀、缅怀祖先的节日,清明节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,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。据悉在2019年的清明节是4月5日,一直放到4月7日。
小编闲话:随着外来文化的侵入,很多年轻人被外国节日所吸引,而忽略了传统节日。其实在中国拥有很多传统节日,也有很多很有意思的节日,就像正月二十五,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讨思浩村欢庆民间传统节日天仓节,天仓节也称填仓节或添仓节,所谓填仓,意思是填满谷仓,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,在2016年6月获批列入呼和浩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这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保护,也是当下年轻人的责任,切勿让传统文化消失。